從前,修華鎣山廟子那時候,各州府縣都來了很多匠人。山上到處都搭起茅草棚。白天,匠人汗流浹背的做活路,夜晚,就在棚棚里頭過夜。
魯班聽說后也到山上來了。他看到匠人做活這么辛苦,連吃飯的時候也到處站著,就想了個辦法:一夜之間給大家做了很多桌子板凳,讓匠人坐著吃飯,好順便休息下。
廟子快完工了,匠人已走了一些,那些桌子板凳拿來做什么呢?發(fā)給匠人嗎?又沒法做到人手一個。放到廟子頭嗎?又沒有堆放的地方。廟子的長老和管事一天都在發(fā)愁。觀音菩薩曉得后想,華鎣山附近的人,修廟子出了不少力,反正康佳洞是空著的,干脆把這些桌子板凳、鍋盆碗弄進洞去放著。以后,也好把這些東西借給他們用。
那天夜晚,觀音施了法,那些東西就自己到康佳洞里去了。東西放好后,觀音把土地叫來說:“今后,不管誰,只要屋里用的東西不夠用,就叫他們到康佳洞來借。記住,有借有還喲。”
當(dāng)時,康佳山腳的李家灣,住著一個李員外,那一年他接媳婦辦喜酒,其它東西都準備齊了,就是桌子板凳不夠,土地曉得后,給他投了個夢,說:“你差桌子板凳,寫個條子到康佳洞去借。記住,有借有還喲!”第二天,李老爺照夢里那個白胡子老頭的話,寫了一張條子,點起香燭拜完神,就把條子燒了。他叫到康住洞去看的人回來說:“洞子里邊真的放了很多桌子板凳。”員外說:“你們快去搬回來。小心點兒,不要弄壞了。”結(jié)果真的一張不多,一樣不少,和老爺寫的那個數(shù)一樣。用后,老爺寫了清單,燒了紙燭,人把東西抹得干干凈凈的,搬到洞子去還了。過了沒得多久,山下有個窮人滿八十,他的兒女、親戚,再三要給他慶壽。老漢說:“我飯都吃不起,還慶啥壽喔!”大家不依,說:“你老人家沒有錢,我們各家湊一下,也要熱鬧你一下。”
老漢說:“我在哪去找弄個多桌子板凳來你們坐?”
“老人家,不是說康佳洞借得到桌子板凳啥!我們?nèi)ソ琛!?/p>
“借?李老爺借得到,難道你我這些窮干人也借得到啊!”“管他的喲,搞一下再說。”果然,這回也靈了。
又有一回,有一家人做了酒席,還東西的時候,那兩個砍腦売的千翻娃兒,把東西盤到洞里后,想看一下,那些東西到底是怎么弄到洞子里面去的,就躲在洞外的草籠里不走。他們等啦,等啦,等到天都黑了,也沒看到洞里有啥動靜。在他們正要往回走時,看到洞子里頭有亮,就輕腳輕手,地鉆進洞去看。啊!洞里才不得了唉!明光亮閃的,幾個穿得花花綠綠的丫頭,正在洞子里頭清點東西。有個娃幾看出神了,吼了一聲:“啊!”洞里的亮一下就熄了。洞里黑得伸手不見巴掌。那兩個娃兒,摸黑鉆出來時,還撞到桌子板凳的。
據(jù)說,從這以后,在康佳洞再也借不到桌子板凳和鍋盆碗盞了。那兩個娃兒出洞時撞到的那些桌子板凳,也早就變成石桌子、石板凳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