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課程標題 | 主講人 |
1 | 京劇欣賞入門 | 孫毓敏 |
|
2 | 神奇的京劇 | 李玉芙 |
|
3 | 唯美是求的戲曲藝術 | 周傳家 |
|
|
|
4 | 昆曲在北京 | 張衛(wèi)東 |
|
5 | 中國千年古樂——南音 | 陳美娥 |
|
6 | 梅蘭芳的藝術成就——中國京劇在海外 | 梅葆玖 |
|
7 | 周信芳的藝術風范與演劇理念 | 黎中城 |
|
8 | 神針異彩–開封汴繡的藝術魅力 | 陳巖 |
|
9 | 蘇繡文化——蘇繡與地方習俗 | 林錫旦 |
|
10 | 書法的文化狀態(tài)——孫鶴書法藝術沙龍 | 孫鶴、蔣寅、巴力、梁培先 |
|
11 | 吳門幽蘭燕趙流芳 | 劉宇宸 |
|
12 | 湘繡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 | 江再紅 |
|
13 | 新編京劇《屈原》的創(chuàng)作體會 | 張建峰、常秋月 |
|
14 | 民間戲劇與文化多樣性的表達 | 傅謹 |
|
15 | 神奇的中國木偶 | 焦鋒、王蕓 |
|
16 | 京劇藝術與電影 | 李亦中 |
|
17 | “云中仙鶴鳴 天地聽空音”——欣賞中國琴歌芳華 漫步中國古典主義藝術 | 俞伯蓀、黃明康 |
|
18 | 面向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 | 王福州 |
|
19 | 在市場經(jīng)濟中傳承和發(fā)展蜀繡 | 孟德芝 |
|
20 | 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的特點和地位 | 趙豐 |
|
21 | 《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法》解讀 | 黃薇 |
|
22 | 天工清新說宋瓷 | 楊士林 |
|
23 | 中醫(yī)古籍的整理與傳承 | 柳長華 |
|
24 | 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天地時節(jié) | 董梅 |
|
25 | 讀兩《唐書》 | 寧欣 |
|
26 | 《宋史》與宋代文明 | 游彪 |
|
27 | 紅樓一夢,醒向何處?——《紅樓夢》的意境創(chuàng)造與詮釋路向 | 王德巖 |
|
28 | 莎士比亞與十四行詩——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特別活動 | 屠岸、章燕 |
|
29 | 魅力詩經(jīng):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| 李山 |
|
30 | 人性與治道——《韓非子》導讀 | 蔣重躍 |
|
31 | 《史記》中的人物性格及命運的解析 | 孫家洲 |
|
32 | 筆記小說:隱秘的傳統(tǒng) | 李敬澤 |
|
33 | 周易與中華智慧 | 余敦康 |
|
34 | “世間只有情難訴”——馮夢龍“三言”言情小說舉隅 | 郭英德 |
|
35 | 唐詩中的生命超越之路 | 過常寶 |
|
36 | 小鎮(zhèn)上的娜拉——重讀王安憶的中篇小說《妙妙》 | 程光煒 |
|
37 | 老子的“道”與“路”——老子的文化形象與《道德經(jīng)》的解讀途徑 | 王德巖 |
|
|
|
38 | 關于賈平凹、閻連科的長篇小說 | 孫郁 |
|
39 | 文化與科技的生態(tài)與傳播——走進沈括和他的《夢溪筆談》 | 錢斌 |
|
40 | 尋找福爾摩斯 | 于洪笙 |
|
|
|
41 | “聊齋志異”的藝術魅力 | 馬瑞芳 |
|
42 | 永樂大典 | 陳紅彥 |
|
43 | 唐詩的人生境界 | 康震 |
|
44 | 我對文學的黃金誓言 | 朱天文 |
|
45 | 小說的超越意識與文學的不朽追求——從西部文學中的大手印文化說起 | 雪漠 |
|
46 | 現(xiàn)代詩的挑戰(zhàn)與困難閱讀 | 汪劍釗 |
|
47 | 詩人與詩歌 | 雷抒雁 |
|
48 | 莎士比亞:再現(xiàn)與重生 | 沈林 |
|
49 | 中國藝術的時間觀念 | 朱良志 |
|
50 | 從工藝美術中比較中法人文觀念 | 賈金莉 |
|
51 | 中國的連環(huán)畫文化 | 孟慶江 |
|
52 | 當代中國舞蹈創(chuàng)作與欣賞 | 史紅 |
|
53 | 解構下的當代藝術 | 賈金莉 |
|
54 | 丹青照我心——談吳冠中先生對當代繪畫的貢獻及作品欣賞 | 容鐵 |
|
55 | 豐子愷漫畫中的人文關懷 | 王九成 |
|
56 | 西方雕塑史上的三座高峰 | 陳芳 |
|
57 | 走進世界的中國電影 | 尹鴻 |
|
58 | 當代視覺藝術的文化品格 | 唐驊 |
|
59 | 陳師曾與中國漫畫 | 王九成 |
|
60 | 走進舞蹈世界 感受心靈碰撞 | 趙蘭 |
|
61 | 中國書法、繪畫與健康長壽 | 王廣德 |
|
62 | 西方藝術的視覺形式轉換和精神內隱 | 曹暉 |
|
63 | 文本與圖像–古希臘神話美術淺談 | 賈金莉 |
|
64 | 音樂欣賞與美育教育 | 李光羲 |
|
65 | 龔琳娜的聲音行動——中國聲樂的財富 | 龔琳娜、老鑼 |
|
66 | 笙的起源、發(fā)展及其樂曲賞析 | 王慧中 |
|
67 | 用心去培養(yǎng)美的藝術 | 劉中 |
|
68 | 西方藝術歌曲賞析 | 林萍 |
|
69 | 明清之際的女子服飾時尚 | 陳芳 |
|
70 | 性格與命運——劉邦、項羽的人生軌跡 | 過常寶 |
|
71 | 唐代宮廷女性面面觀 | 蒙曼 |
|
|
|
72 | 隋唐“圖經(jīng)”輯考 | 華林甫 |
|
73 | 世界遺產(chǎn)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| 鄭炳林 |
|
74 | 恢宏的氣勢,深厚的內涵——怎樣認識故宮 | 齊吉祥 |
|
|
|
75 | 神奇、神秘、神妙的巴蜀文化 | 譚繼和 |
|
76 | 天人協(xié)和理萬邦——漫話天壇的敬天文化 | 徐志長 |
|
77 | 傳統(tǒng)文化與當代社會 | 張志和 |
|
78 | 避暑山莊與外八廟 | 張羽新 |
|
79 | 長白山與長白山文化 | 張福有 |
|
80 | 讀泰山:文化長卷 歷史石書 | 周郢 |
|
81 | 消失在盧浮宮里的秘密埃及:另一種法式激情 | 伊格扎維埃·米蘭 |
|
82 | 二十四史的計時方法中國的第五大發(fā)明——神奇的天干地支 | 汝企和 |
|
83 | 千年學府 千載學規(guī)——白鹿洞書院揭示 | 蔡厚淳 |
|
84 | 東北文化與東北振興 | 邴正 |
|
85 | 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與陜西 | 韓養(yǎng)民 |
|
86 | 休閑:文化傳統(tǒng)與當代價值 | 馬惠娣 |
|
87 | 培養(yǎng)科學興趣 探索科學精神 | 周恒 |
|
88 | 舌尖上的植物學 | 史軍 |
|
89 | 談談統(tǒng)計之妙用 | 滿向昱 |
|
90 | 如何進行數(shù)據(jù)分析 | 賈俊平 |
|
91 | 從身邊的問卷調查談起 | 楊震寧 |
|
92 | 走近消費 | 張鐵軍 |
|
93 | 從統(tǒng)計學的角度看大數(shù)據(jù)時代 | 潘璠 |
|
94 | 社會參與與個人成長 | 陸士楨 |
|
95 | 職業(yè)禮儀修養(yǎng) | 李檸 |
|
96 | 女性的素質提升與職業(yè)發(fā)展 | 石秀印 |
|
97 | 人生角色與社會和諧 | 朱青君 |
|
98 | 人的形象和人的魅力 | 王旭曉 |
|
99 | 青年成才與中國夢 | 胡鞍鋼 |
|
100 | 把我們放歸大自然——博物學式的生存 | 劉華杰 |
|